大 S 病逝,流感什么情况会导致死亡?一定要警惕这 2 点

Page content

大 S 病逝,流感什么情况会导致死亡?一定要警惕这 2 点 by 丁香园

今晨的信息流,是一则病逝的消息。


「我国台湾女演员徐熙媛(大 S)病逝,年仅 48 岁。」


据悉,大 S 是在日本旅游期间感染流行性感冒,并发肺炎后去世,后续将在日本进行火化,届时全家人再骨灰带回台湾。


从疾病流行来看,近期日本确实迎来了一波流感高发期。


据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监测数据,日本全部公共卫生中心辖区内,有 256 个地区的流感病毒感染情况超过警戒水平,分布在 46 个都道府县。此外,全国 19 个都道府县中有 24 个公共卫生中心辖区感染水平超过警戒水平。


图源: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


绝大部分流感患者为非重症。一般表现为突发咳嗽、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极度疲倦、喉咙痛和鼻塞,可能伴有发热。这些患者一般在 1 周内可自行恢复,无需医疗干预。


流感并不是一个「高致死率」的疾病。


只不过,根据 WHO 估计,流感在全球每年依旧可导致 300~500 万的重症和 29~65 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5 类高危人群,更易发展为重症


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血凝素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从而启动感染。


一般情况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造成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或弥漫性脱落、固有层黏膜细胞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此时,患者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咳嗽、流鼻涕。



但当流感病毒入侵肺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时,就会造成广泛的肺泡上皮损伤。肺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肺间质水肿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出现肺炎表现。


病情继续发展,则会导致更严重的弥漫性肺泡损伤,表现为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肺间质和肺泡腔内有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及炎症细胞浸润,肺微血管充血、出血、出现微血栓,形成透明膜,伴灶性或大面积肺泡萎陷,气血屏障破坏,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而少数病例还会出现免疫反应过度激活的情况,引起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多器官损伤。


如果患者合并心脏损伤,还可出现间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肿胀和坏死等心肌炎的表现;合并脑病时可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坏死,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表现为丘脑为主的对称性坏死性病变。


以下为重症流感的高危因素:


1)年龄 ≥65 岁的老人:老年人罹患流感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面临较高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2)年龄 <5 岁的儿童,尤其是 <2 岁的儿童:5 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易出现重症可导致死亡。


3)孕妇或产妇(包括分娩及流产后 2 周内):由于机体的免疫和生理上出现变化,可能导致孕产妇罹患流感时严重程度增加,病死率显著高于非妊娠期育龄妇女,并增加孕妇死产风险。


4)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心血管疾病(不包括单独的高血压)、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神经系统及神经疾病、恶性肿瘤或免疫抑制患者,包括药物所致或 HIV 感染等。与同龄健康人相比,这些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感染流感后,更易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其流感相关住院率和超额死亡率更高。


5)肥胖者(体重指数 >30kg/m2):肥胖者感染流感,发生肺炎、住院、入住 ICU 及死亡的风险增加。



怎么预防和用药?


要减少并发症,降低重症流感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第一要抓住两大预防时机——暴露前、暴露后。


对于上述流感重症的高危人群,流感预防十分关键。药物预防主要分为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 [1]


首先,在没有感染时,第一措施就是接种流感疫苗。


图源:央视网


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且未接种流感疫苗(有疫苗禁忌证/疫苗无法获取/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其所在社区出现流感暴发时,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用药。未接种流感疫苗人群若符合疫苗接种适应证应尽快接种流感疫苗,暴露前用药至疫苗接种后 2 周。


如果已经与患者接触,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且未能接种流感疫苗(有疫苗禁忌证/疫苗无法获取/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若与确诊或疑似流感患者密切接触且在 48 h 内,建议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具备接种流感疫苗条件的个人,应尽快接种流感疫苗,用药持续至接种疫苗后 2 周。


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人群,在接种流感疫苗 2 周内,如果与确诊或疑似流感患者密切接触 48 h 内,建议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用药持续至最后 1 次密切接触后 1 周)。


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人群,在该流感季已接种流感疫苗且超过 2 周,若与确诊或疑似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应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决定是否暴露后预防用药。其间观察流感相关症状,如果出现相关症状,立即按照流感进行用药治疗。

除了接种疫苗,抗病毒药物对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根据 2022 年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发病 48 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为减少并发症和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对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不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


1)  因流感需要住院的患者,不论住院前的发病时间长短(中等证据,强推荐);

2)  有流感重症高危因素的就诊患者,不论就诊前发病时间长短(中等证据,强推荐);

3)  门急诊就诊、病情严重的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长短(中等证据,强推荐);

4)    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中等证据,强推荐)。


因为流感病原学检测需要时间,结果报告有滞后性,在流感流行季,为了及早治疗尽量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对高度疑似流感且有高危因素的病例可先行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写在最后


做到这两步后,怎么识别并发肺炎?

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是高度警惕肺炎风险,我们应该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 >3 天,喉咙痛、头痛、肌痛等不适之外伴有剧烈咳嗽,脓痰、血痰或胸痛;


出现新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紫和血氧饱和度下降;


反应迟钝、嗜睡、躁动等神志改变或惊厥、意识模糊等。

部分患者(如老年人)可能仅出现乏力、食欲骤降,或同时出现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的情况,需格外留意[5]


致谢:本文经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 专业审核


策划:云也、肯德羊、sysoon|监制:islay

题图来源:大 S 微博

参考资料:

[1] 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共识专家组.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11):641-655.DOI:10.3760/cma.j.cn311365-20220728-00325.

[2]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10):1507-1530.

[3]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孕产妇流感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9,22(2):73-78.

[4] Mertz D, Kim TH, Johnstone J, Lam PP, Science M, Kuster SP, Fadel SA, Tran D, Fernandez E, Bhatnagar N, Loeb M. Populations at risk for severe or complicated influenza illnes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13 Aug 23;347:f5061.[5]https://newdrugs.dxy.cn/pc/clinicalDecision/Cigplsplsx3DW8NVfB9dmepepmemepepmFUDQ==


丁香园是面向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以「助力中国医生」为己任。在丁香园,可以和同行讨论病例 ,在线学习公开课,使用用药助手等临床决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医疗岗位。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