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观感相当难受的电影
这是一部观感相当难受的电影 by 嬉字阁
翁子光的新作《爸爸》的故事来源于2010年在香港荃湾真实发生的伦常惨剧。
15岁的长子家良在家中砍杀了其母亲和妹妹,犯案后逃到街上游荡并报警自首。两年后,高等法院判2项误杀罪,经精神科医生诊断,证实凶手犯案时处于精神分裂状态,因此被判无限期医院令,还押小榄精神病治疗中心。
这是翁子光在《踏血寻梅》之后再一次用香港发生的真实凶案做题材,如果把监制的《正义回廊》也归入作品之列,也可凑成一个新时代的“奇案三部曲”?
看报道说编导翁子光认识案件中父亲,也得到他的允许和支持才开拍这个故事。
电影有真实的事件做基础,base on a true story,事件的整体来龙去脉对大众来说只要维基百科就能知道。观众关心电影的是,编导会选取什么角度作为切入点,去讲好这个故事。
《爸爸》是有不错的概念和切入点的,不以案件重演为主轴,而是把焦点放在案件发生后爸爸永年(刘青云饰)的生活,如何从失去妻女的痛苦中走出来?如何面对凶手是自己的儿子?父子二人如何面对?
电影虽然有好的切入点,但坦白说,整个观影过程看得我相当辛苦。创作的野心太大,想法太大,打乱时空,不按常规套路,不从俗。翁子光是不是觉得这样看上去显得自己就是个“作者”?
整个剧作以人名和猫名分了章节:永年、厚恩、金燕、三花、厚明,中间还有些十分文艺腔的字幕,如“木棉花花语,珍惜眼前人。”
但是有分章节不等于有结构。全片的叙事可以说相当散乱,完全拉不起一条故事主线,情节组织得十分碎。影片不断在案发前和当下来回闪,有时甚至都搞不清当下过去。
观影的过程我都试图找出一些关键情节点,但发现基本是徒劳。还有什么时候闪回、插叙,不可能不考虑意图和目的地随性闪,比如要有情节的触发点,或者调度上配合。《爸爸》除了开头有几次的闪回能看到这种意图(比如用猫体型的变化交代时空),后面大部份时间都没有,你要不断想到底这是什么时候,一不留意明明是在说当下,却突然又闪回过去,没多久又闪回来。
电影也编排了许多我认为无论是对推进还是人物塑造毫无意义的情节。嫖妓被骗的戏到底想做什么?这是要表现怎样的爸爸?还是只为了让刘青云表演一下如何在这个处境下用长镜头看他不断“X你老母”?对了,还有那些L前L后的对白都写得十分刻意和差劲。
还有都什么年代了,还用回十几年前一些引发网络话题的事件自以为有in joke?旅游巴导游骂团友不购物的情节安插得生硬尴尬,现在的年轻观众也不一定知道这是当年争议一时的网络事件。
在社交平台读到许多影评都在讨论厚明杀人的动机是什么?一句精神分裂是不是就能解释一切?我想提出杀人动机的观众其实更想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塑造了有精神分裂症的厚明?是什么塑造出那种世界观?
电影去到“厚明“这个章节,大家都会对上述疑问有期待,编导是否会在这一章节提供信息?结果大家观影期待落空。
电影的结尾和现实不一样,电影中,已经成年的厚明(吕爵安客串)接受完治疗康复,回到家中,看到周围一切,不知他内心如何想?这个大可看作编导对未来比较正面的期盼。现实中,经过多年治疗,家良病情有所好转,但依然转至青山医院监管。
如果这部电影按回顺时间的结构,再在关键情节点安排倒叙是否会更佳?编导太过求功而不从俗,遗憾功力未至,拖累整体,颇为可惜。
附带一提,今年的几部较为引人注目的港片无论在故事还是议题都涉及到断离舍,讲离别和生死,都带些淡淡的忧伤。卖座过亿的《破地狱》,还有《爸爸》,再早一点,还有上映了大半年,最近才上流媒体的《从今以后》。
·END·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