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客运站里的中年人

Page content

困在客运站里的中年人 by 郑州楼市



前不久在楼市发布了一篇关于公交车鼓励员工自主创业的文章后,留言区也炸出了一群客运的朋友。


上图为某位大哥在评论区的留言,鼓励自主创业,早有先例,看完以后我对着屏幕良久无言。

曾经辉煌的客车站,以客流量少、不断关停的这种凄惨的字眼,屡次站在台前,让大家见证岁月洗礼后客车站的哀鸿遍野。

不管情愿与否,属于客运站的高光岁月已经落幕,时代的风向要调转时,并不会提前打招呼,而总有些人或事被时代的潮流卷入历史车轮之下来增加摩擦力。

▲往年实拍图

这些人里有曾经因为客运而发家,也有因客运而衍生出的其他行业而生活无忧的。

如今出逃的出逃,无法出逃的只能面对留下的满地狼藉,继续前行,在迎来送往中,反复诉说着曾经辉煌的过往。


1


近几年,因为工作需要且老家县城也通了高铁,大巴车早就被我排在了出行的末端。

此次临近春节的客车站的探访,让再次我体会到了冬季的冷意。

早晨七点,从踏入客车站的路口转角开始,立马有拉客者围上来,无论你是过客还是真的要买票的人,都免不了一波推销,边走边问:

“妮儿,去哪儿,价格比站里低,马上要发车了,坐上就能走。”


一套固有的说辞下来,我望着车上的寥寥几人,不好意思的摇了摇头,大妈以为我只是羞涩,紧跟其后,不肯放弃,直至我再三明确表达来意后,她才开始转头追逐下一个潜在的客户。

而这个追逐只是开端,并非结束,一路走下来,揽客者甚至多于需要乘车的人。

从路口转角到车站门口,不足300m的路上,一共遇见了16波拉客者,在他们热切而又殷切的声声问询中,我一遍又一遍的解释自己来此是为了接人,并非坐车。

但是有些人并不相信,甚至开始拉扯,我有些慌,从刚开始的同情与不忍慢慢转变为了不耐,却又无法发火。

我知道对于靠此作为营生的人,临近年底,多拉一个客户对他们来说就能多一笔过年的收入。

一路追赶下来,少得可怜的客户,大批的揽客者,客运现状已经昭然若揭,无需多言。客运站的困境,也是他们面临的困境。

路边揽客者不乏一些中年女性,平均年龄都在50+,穿着大致相似,厚厚的毛线帽与长款到膝厚重的羽绒服,斜跨着一个小包,以前包里是一叠又一叠的钞票,如今是一张寂寥的二维码卡片和少数的几张零钱。

操着驻马店口音的大姐,锁定了一个拿着行李箱,准备去坐车的男子,男子与揽客大姐一路讨价还价,从原本的80降价至60,最终,价格还是没有谈拢。

大哥急切的赶车脚步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而大姐不愿放弃,一路追逐,试图挽回。


壮年男子与半百大姐的追逐赛中,仅10秒便拉开了长长的距离。大姐无奈只能在身后大声呼喊着价格还可以再商量,转身的大哥没有再回头,只有路人频频侧目,去探究事件的始终。

就像时代要抛弃一个东西时,临走时总是决绝又彻底,等你察觉挽留时,那个距离却成了你无法跨越的鸿沟。

大姐最终还是失去了这个客户,继而开始转头寻找下一个目标。


2


在飞机、高铁、私家车成为主流出行方式的当下,向来人满为患的客车站变得门可罗雀。

临近十点的汽车站门口,萦绕在门口的揽客者,也都在百无聊赖的聊着天,吐槽着今年行业的持续凋零,却毫无办法。

他们年纪大都相似,五六十岁的年纪,相互之间也很熟稔,站在售票大厅门前小声揽客。

有些为了能更好的揽客,甚至包装了自己,穿着制服,带着红红的工作牌,见人就亮,说自己是工作人员,然后中气十足的询问即将进站的乘客要去哪里,。

而汽车站外提醒乘客进站买票的广播声,也揭示了他身份的虚假性。


知道我是来进行调研时,他尴尬的嘿嘿一笑,转头劝我去火车站看看,直言这边没什么可写的,前面有一茬想要拍摄的人因为人太少而打道回府了。

见我并没有走的意向,等顾客的间隙便开始与我攀谈了起来。

作为老郑州人的老徐,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年轻时便开始进行客运转介绍,他们手握各个城市黑车司机的电话,这是他的发财谱,靠着这个行业和“发财谱”养大了三个儿子。

如今大儿子已经成家,二儿子毕业三年,准备结婚,想要买房子,但近几年的客运行业萧条肉眼可见,家里并没余粮,还有一个还在上大学的小儿子。

他跟旁边的同行很认真的说,目前考虑让二儿子倒插门,不管姓什么,但终归是老徐家的种。

当年儿子多是底气,是保障,现在儿子多,是压力,是大山,我的能力有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说完自己没笑,倒是把旁边人乐的够呛。

这时,对面来了一个女学生,老徐立马迎了上去,经过两分钟的攀谈,随后听到老徐中气十足的打电话声,应该是成交了。


3


2010年以前堪称客运站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无论是走亲访友,或是南下务工,外出上学,大巴车都是出行的首要选择。

汽车站里也承载着众多外出务工者无限的回忆。嘈杂的大厅环境,候车大厅挂着的各式标语与广告招牌,此起彼伏的即将发车的喇叭声,曾几何时,客运站几乎是一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

客运站与老大哥火车站扮演着一个城市几乎同等重要的角色。

它每天迎来送往,一视同仁的对待着每一个踏入这里的旅客,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南下归来的淘金者,财大气粗的老板,不论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熟悉陌生,都得挤得前胸贴后背,在售票员喇叭里一声又一声的催促声里往前艰难挪步。

原本不直的队形,在售票员打开检票口的那一刻,全乱了套,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打开的车门,不顾一切往前冲,这时工作人员所有维护秩序的制止声,都像是为之喝彩的交响乐,一切皆是徒劳,只有跨入车门才是这场“战斗”的终点。

赶上春运或长假,这种情况更甚。

大巴车的过道里摆放的小板凳,逼仄的座位,各种口音混杂着空气中漂浮的奇异味道,以及憋尿的痛苦,种种“磨难”构成了独属于它的难熬体验。

在高铁尚未开通的时代,作为运输界的一方霸主,几乎 “只手遮天”。


有着30年客车司机经验的老赵,也是在这个时候搭乘上的这趟时代的快车,凭借着自己开车的这门手艺迅速在郑州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他说,那时候的二七中心客运站,跟现在的高铁东站一样牛逼,但比东站有“人情味”,巨大的客流量引来黑车、黄牛、小商小贩……在此扎堆,热闹的每天都像过年,根本不愁没有乘客,境况跟现在完全不同。

人多的地方很自然的便是乱象丛生,偷窃和非法经营几乎是贯穿客运站周围从头到尾的两个核心词汇。

当年的一个看似玩笑的笑话让人至今印象深刻,想要最新款的手机别去专卖店,去火车站、汽车站周围转转就知道,多数保新还保真,尤其在春运时。

谈起那时候的红火景象,他总是陷入在当年的回忆里,聊的唾沫横飞,不能自拔,但是转头看向车外,寥寥几个排队的乘客,他又开始叹息。

发车时间一拖再拖,最终这辆通向他老家的大巴车里也没有凑够10个人,有些乘客已经等待的愠怒,开始嚷嚷着退票,无奈,终于发车,我们的聊天也戛然而止,只留下老赵没碾灭的烟头,还飘着丝丝缕缕的烟。


4


客运站的窘状,早已成片状发散,在日渐萎靡的过程中,客运站的自救却一直在进行。

在2020年的时候,交通运输部颁布了新的客规:

客规提出客运站可以做“一站多点”,也就是站外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很多上下客点,为了更加方便的服务老百姓,一站和多点通过信息化连接起来,实现服务。


由此,郑州市的客运站也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尝试之路,郑州的豫州行定制客运业务也陆续出场,包车、医院的定制化路线、商务用车、城际拼车、校园直通车、机场/景区直通车等等定制化路线开始迈入人们的生活。


但在各种现实因素的冲击下,起起落落,有些许好转,但客运站并未迎来预期中的救赎,它仍旧在一步步的尝试中,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积极进行业务探索、模式创新。

但无论是哪种道路,服务都是最为重要的点睛之笔。

网上对于改革后的客运褒贬不一,提到最多的便是服务问题和乘坐体验,如何能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升自己与其他同类质行业的竞争力,才是最终的解题思路,很明显,他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网上经常会有人问,客车站最终会消失吗?

无论从情感和生活上,人们都不愿看到客运站消亡,而事实亦是如此。

实地探访时,有年轻的学生站在电子售票台钱取票、买票,多数是因为回家大巴更为方便,而售票窗口则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可能不适用于网络购票,甚至不知道如何上网购票。

所以,客运站会消失吗?不会的。

虽然它早已难掩暮气,不再挺拔,但在高铁、火车无法涉足的地方,依然有一群人需要乘坐着辆满载着他们的希望带他们去远方的大巴,最终再乘坐这辆大巴,把他们送回到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最后,无论是否需要乘坐大巴,都祝大家都能早日归家,与家人团圆!



<
往期回顾 
>



凌晨五点的郑州民工市场


40岁以上的公交车司机,要从头再开了!




原文链接